南陽市學校實驗室廢水綜合處理裝置售后完善
臭氧氧化技術用于廢水處理有如下2種情況:(1)臭氧作為預處理或后處理,與其他方法聯(lián)合使用,如絮凝+臭氧、臭氧+生物濾池(生物活性炭法等)、臭氧+膜處理;(2)臭氧自身氧化處理,如:臭氧、臭氧-雙氧水、臭氧-雙氧水/UV光氧化、臭氧/UV光氧化、臭氧-固體催化劑(固體催化劑如活性炭等)。
對于可生化性的判定方法,在實驗室條件下主要有BOD5/CODC(rB/C)比值法、耗氧速率法、瓦勃呼吸儀法、生化模型試驗法、脫氧酶活性法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測定法、微生物反應動力學等。實際運用中可操作性較強的只有B/C比值法和好氧呼吸法。其中以B/C比值法常見。傳統(tǒng)觀點認為B/C體現(xiàn)了廢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占有機污染物總量的比例,可用該值評價廢水在好氧條件下的微生物可降解性。目前普遍認為,B/C<0.3的廢水屬于難生物降解廢水,在進行必要的預處理之前不宜采用好氧生物處理;而B/C>0.3的廢水屬于可生物降解廢水。B/C越高,表明廢水采用好氧生物處理達到的效果越好。雖然有學者將該比值細分為多個區(qū)間,分別定義為“易生化”、“可生化”、“難生化”等,但由于BOD5是水中有機物在5d期間被微生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不反映可生化有機物的實際數(shù)量,也不能代表水體本身的生化特性。因此,廢水中的污染物有多少是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多少是不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沒有數(shù)據(jù)支持。
南陽市學校實驗室廢水綜合處理裝置售后完善
工藝特點說明
(1)污水處理設施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調節(jié)余地,以適應水質水量的變化,同時設置應急事故超越排放管,以供緊急、特殊情況時使用;
(2)通過采用*成熟的A/O法生化處理工藝,從而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具有動力消耗少、投資省的特點確保出水達標排放。
(3)通過對二沉池表面負荷、有效水深及泥斗傾角等設計參數(shù)的合理選擇,從而提高固液的分離效果。
(4)整個處理系統(tǒng)管理簡單,運行可靠。
3.5 A/O處理工藝簡介
一套污水處理系統(tǒng)的核心是生化處理系統(tǒng),本設計采用A/O處理工藝作為生化處理系統(tǒng)。
3.5.1 選用A/O工藝的原因
污水中有機成份比較高,但食品廢水可生化性較好。目前應用廣泛的主要有A2/O法、氧化溝法、SBR法、曝氣生物濾池法、脫生物反應器等,既具備了去創(chuàng)造有機污染物的功能,又具備了脫氮除磷的要求處理,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
提升式微孔曝氣器主要由微孔曝氣管、活動搖臂、提升機等3部分組成:①微孔曝氣管即由微孔管、前蓋、后蓋及連接螺栓組成;②活動搖臂是可提升的配管,微孔曝氣管安裝于支氣管上,成柵條狀,底座固定在池壁上,活動立管伸入池中,支管落在池底部,并支架支撐在池底部;③曝氣器提升機,為活動式電動卷揚機,起吊小車可隨意移動,將搖臂提起。
其工作原理是:空氣從微氣泡曝氣管后蓋的通氣孔進入曝氣管,曝氣管的管壁上密布者許多細小的孔隙,管內空氣在壓力差的作用下,從管壁的孔隙中擴散出來,在污水形成許許多多微小的氣泡,并造成水的紊流,從而達到了將空氣中的氧溶入水中的目的。
微孔曝氣管的形式有很多,目前較為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由粗瓷或剛玉等燒結而成的普通曝氣管,這種管壁在燒結過程中產(chǎn)生許多極微小的孔隙,它的主要特點是能產(chǎn)生微小的氣泡,氣泡直徑約0.1~0.2mm,氣、液接觸面積大,氧利用率高,一般可達到20~25%;其缺點是氣壓損失較大,易堵塞,送入的空氣需經(jīng)過濾處理,易損壞,一旦損壞,氧利用率就開始快速下降。另一種是管式膜片微孔曝氣管。這種曝氣管的安裝方式與前一種基本一樣,但其自身的結構卻有很大的區(qū)別,它是由一個用ABS或UPVC制成的管子作為布氣管,管壁上開有通風孔,布氣管外周覆蓋著合成橡膠制成的膜片,膜片被金屬卡子固定在管子上。在合成橡膠膜片上用激光等方法打出均勻分布的孔眼。曝氣時,空氣通過管壁上的通氣孔進入膜片與管壁之間,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使膜片微微鼓起,孔眼張開,達到布氣擴散的目的。停止供氣,氣壓消失后,膜片本身在彈性作用下使孔眼自動閉合,由于水壓的作用,膜片壓實在管壁上。因此,污水不會倒流而堵塞孔眼。但由于這種膜片的開孔直徑直接影響到氧的利用率,因此,開孔直徑應適當。開孔直徑過大,氧的利用率較低,開孔直徑過小,氧利用率高,但阻力增大。橡膠膜片應選用耐老化,高強度膠質,以免膜片出現(xiàn)撕裂,造成曝氣器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