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響我們的生產與生活,其給帶來的巨大變革,正督促著各國對人工智能產業(yè)加大發(fā)力。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已經將人工智能上升到了戰(zhàn)略層面,同時谷歌、臉書、百度等巨頭企業(yè)也將人工智能視為了未來的戰(zhàn)略核心。
在此局面下,社會、企業(yè)對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迎來了迅速暴漲,人才短缺局面日益嚴重。而這一點表現在我國格外顯著,據有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達500余萬,預計到2050年將翻倍接近1000萬。由于國內人才培養(yǎng)的體系極度不完善,單靠海外引進人才已經無法填補巨大空缺。
鑒于此,我國開始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計劃搬上日程。日前,教育部印發(fā)通知公布了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備案和審批結果,人工智能專業(yè)被正式列入到新增審批本科專業(yè)名單之中,獲得專業(yè)代碼080717T,以及學位授予門類工學。這代表著人工智能正式納入國內高校本科專業(yè),相關人才培養(yǎng)邁入正軌。
同時2018年,國家教育部還特別印發(fā)了《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并啟動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計劃,在人工智能核心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多層次人才培養(yǎng)、交流合作、人工智能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規(guī)劃。其中,對人才培養(yǎng)所需的教材建設、專業(yè)設計、師資力量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尤為看重。
受到教育部的政策推動,當前將人工智能納入本科專業(yè),不失為一項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的有益嘗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AI人才緊缺、智能化趨勢等因素的推動下,相比于人工智能專業(yè)建設,我國多數高校其實更愿意為此設立一個獨立的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在16日上午舉辦的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開幕現場,教育部長陳寶生曾提到,我國將在2020年底前啟動建設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區(qū)”。同時,計劃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研究團隊和專門人才。
陳寶生透露,中國正努力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多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嘗試著在大中小學各學段、普通教育、職業(yè)教育、終身教育各類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識和方法。其中在大學階段,布局人工智能相關的學科、專業(yè)體系,探索新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強化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必由之路。
而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9年1月底,我國設立獨立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已經達到了38所,全面覆蓋本科、研究生階段。距離《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所設定的“2020年建設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目標已經漸趨漸近。
不過,在大力建設人工智能專業(yè)、學院,完善智能人才培養(yǎng)體系,推動專業(yè)人才發(fā)展的的同時,我國同樣還需要關注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的問題與挑戰(zhàn),比如人機關系的倫理問題、個人隱私的濫用危機,以及新技術應用的數字鴻溝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提前得到有效解決,那么設立人工智能專業(yè)和學院也只是空有形式,搭建出來的“空中樓閣”除了好看之外別無實用。
因此,針對如何走好人工智能專業(yè)和學院建成之后的“未來之路”,國內專家認為還需要秉持積極審慎的態(tài)度。教育部長曾表示,未來智能教育發(fā)展要走普及之路、融合之路、變革之路和創(chuàng)新之路。面對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目前中國正在組織研制《中國智能教育發(fā)展方案》,為未來發(fā)展之路出謀劃策。
當前,人社部等3部門已經將人工智能相關職位列為13大新職業(yè)之一,35所國內高校也在積極將人工智能納入本科專業(yè),同時國內設立人工智能學院的數量也已經距離2020年目標相去不遠。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舉措終能夠為人工智能人才的發(fā)展注入動能,讓復合型、專業(yè)型人才成為我國的常備資源,成為我國搶占高點、打贏人才攻堅戰(zhàn)的中堅力量。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