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顆粒分析試驗
1.相關產(chǎn)品鏈接:
產(chǎn)品型號:TM-85
一、用途:
用于迅速測量原狀土的密度,含水率等??蓽y量土的密度和最小孔隙比等,用于計算其相對密度。按密度計讀數(shù)R 與土粒有效沉降距離校正式:L—a—b 求得L值。
二、主要技術參數(shù):
1、浮泡體積:62.37立方厘米;
2、浮泡中心至刻度的距離:9.10厘米;
3、標尺總長:13.50厘米;
4、配專用量筒的沉降距離校正式:l=a-br a=21.50 b=0.27 l:厘米 r:密度計讀數(shù)。
三、操作規(guī)程
1. 法進行顆粒分析試驗宜采用天然含水率土樣。也可采用風干(烘干)土樣進行。
2.對于風干(烘干)土樣,取代表性土樣100~300g,放入研缽中,用帶橡皮頭的研杵碾散。將研散后的土過2mm,將上土研散再過,直到上僅留下大于2mm的顆粒為止。
3.將粒徑小于2mm的土樣拌和均勻,稱取土粒質(zhì)量 的土樣作為試樣。當采用天然含水率為的土樣作為試樣時,按下式計算所需濕土質(zhì)量: (4-10)
4.將制備好的試樣倒入三角燒瓶中,注入大約200cm3的純水,浸泡18小時以上,用天然含水率土樣直接進行顆粒分析試驗,可不浸泡或縮短浸泡時間。稍加搖蕩以后,放在砂浴上煮沸。從沸騰時開始記時,粘土和不易分散的土,煮1小時左右,其它土不少于0.5小時;
5.試樣冷卻后,倒入進行顆分試驗用的量筒中,將燒杯中土洗凈并全部倒入量筒中后,加入10cm3的分散劑(4%的六偏磷酸鈉或6%雙氧水或1%的硅酸鈉),然后加清水至1000cm3;
6.用攪拌器在量筒中沿整個懸液深度上下攪拌大約1min,往復各30次,使懸液內(nèi)土粒分布均勻;
7.如試驗完成后發(fā)現(xiàn)次讀數(shù)時,下沉土粒已超過總土質(zhì)量的15%時,將量筒中土用0.075mm分析篩進行洗篩,然后按篩析法進行大于0.075mm粗粒土的粒徑分析試驗。
四、校正方法
(1) 彎液面校正
前面測定的 時刻密度計讀數(shù)為懸液溫度在℃時彎液面點讀數(shù),如圖4-3所示。圖中彎液面點為 ,實際懸液面為 點,之間的距離由彎液面引起,故需要經(jīng)過彎液面校正,彎液面校正值記作 (或甲種比重記作 ),那么即為點在時刻的讀數(shù)。彎液面校正值測量方法為:將密變計放入與懸液溫度相同的清水中,讀出點讀數(shù) 和與液面平行點讀數(shù),由此計算得到彎液面校正值。
(2) 溫度校正
密度計的刻度是在20℃時測得的懸液密度(或土粒質(zhì)量),當溫度改變?yōu)闀r,懸液密度要發(fā)生變化,故要進行溫度校正。溫度校正值記作,是溫度的函數(shù),還與密度計類型有關 。
(3) 分散劑校正
試驗時在懸液中加入分散劑后,使懸液密度發(fā)生改變,因此,密度計讀數(shù)中還要進行分散劑校正。分散劑校正值記作 。的量測方法為:先將密度計放入裝有1000cm3純水的顆粒分析試驗量筒中,量測此時密度計讀數(shù);然后向量筒中加入與顆粒分析試驗相同體積和類型的分散劑,量測此時比重計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