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60年:“無人駕駛”何時可期?
李德毅在當天舉行的首屆中國(重慶)智能技術學術論壇上介紹了自己的無人駕駛“作品”——已在河南鄭州宇通客車(20.210,0.17,0.85%)廠廠區(qū)內常態(tài)化運營的通勤車。而在此之前,李德毅的團隊已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別在北京至天津、鄭州至開封的實際道路上,成功進行過兩次無人駕駛汽車試驗。
今年4月,兩輛中國自主汽車品牌長安睿騁無人駕駛汽車從重慶出發(fā)前往北京,標志著中國長距離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測試正式啟動。長安汽車(14.140,0.08,0.57%)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譚本宏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長安目前正把現有無人駕駛技術和系統(tǒng)往量產方向推進,爭取在2018年實現商用。
盡管如此,無人駕駛汽車距離人們日常生活仍有不小的距離。李德毅稱,高精度傳感器價格昂貴與“駕駛腦”認知功能不夠是無人駕駛大的障礙,尤其是“駕駛腦”的智能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否則這一技術只是有限的無人駕駛。
“現有無人駕駛汽車具有一定的行為能力和感知能力,但要真正實現無人駕駛還需要有認知能力。”李德毅說,駕駛活動是人在活動中預測控制,更多是技巧和經驗,而不是知識、推理和計算。目前,無人駕駛主要是通過大數據計算方法及數據的收集、挖掘和分析,還不具備交互認知能力,仍無法解決對路面行人及車內乘客行為的回應。
李德毅認為,提高無人駕駛汽車的認知能力,重要的方法是“駕駛腦”通過深度學習實現自學,繼而實現駕駛認知的形式化,使“駕駛腦”能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出合適的決策,只有實現這點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
制約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另一大瓶頸則是法律法規(guī)問題。無人駕駛方面的立法已成為新的關注點,涉及無人駕駛汽車的市場準入標準、保險及事故責任認定等依然是社會各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雖然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無人駕駛技術已重新定義了未來的駕駛概念。李德毅預測,到2025年前后,公路上80%的車輛可實現自動行駛,與人工駕駛并存,互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