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伴隨著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基建的風口算是徹底打開了。
自從2018年以來,“新基建”三個字便經常出現在我們視野之中,在當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政府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之后2019年,“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工作報告。2020年疫情暴發(fā)以來,國家更是多次提及新基建。
2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首先指出,“要以整體優(yōu)化、協(xié)同融合為導向,統(tǒng)籌存量和增量、傳統(tǒng)和新型基礎設施發(fā)展。” 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又召開會議,再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不久前,發(fā)改委又對新基建范疇做出闡釋,共包括三大領域:其一是信息基礎設施,比如5G、工業(yè)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其二是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其三是創(chuàng)新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和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設施等。
從中我們可見,新基建與傳統(tǒng)基建有本質區(qū)別。新基建既是先進的智能科技,又是賦能智慧經濟的基礎設施。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企業(yè)市場。不僅是疫情期間經濟復蘇的強心劑,更是未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儲備糧,意義非常重大。
在此情況下,大力布局新基建就顯得尤為關鍵。過去,我國正是因為提前布局了傳統(tǒng)基礎,降低了企業(yè)成本,才讓中國制造具有強大競爭力,才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崛起。而當下,中國制造要想向中國智造邁進,同樣需要超前完成對新型基礎設施的超前布局。
基于此,中央一聲令下,地方雨后開花。隨著國家對新基建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各地也在加速新基建項目的投資和落地。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0多省市公布了規(guī)模達數萬億元的新基建建設計劃,新基建的東風可謂已經徹底吹遍全國各地。
不過,新基建畢竟與傳統(tǒng)基建不同,其建設也與傳統(tǒng)基建建設大相徑庭。新基建的發(fā)展不在于基建本身,而是數字化、智能化升級與社會轉型需求的疊加。換句話說,新基建的建設不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5G、AI、工業(yè)互聯網等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的融合。
對于新基建來說,三大領域的每一個基礎設施需要獨立建設,同時三大領域間又要相互形成聯系。這就要求國家和地方在建設時既要協(xié)同布局、融合發(fā)展,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用于支撐這樣的發(fā)展。但就目前來說,新基建明顯還面臨著嚴重人才問題。
資金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入局的20多個省市和相關企業(yè)帶來的助力。例如福建投入了729億用于2020年數字新基建項目,同時上海是3年2700億,江蘇200多億,湖北1300多億,以及華為、阿里、騰訊等都宣布未來幾年將投入千億加碼新基建建設。
但有了資金,卻仍然缺乏相應的人才。新基建需要擁有相關技術研發(fā)和應用能力,而這兩項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蓳?020年新基建產業(yè)人才發(fā)展報告》顯示,目前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預計400萬左右,區(qū)域人才需求差距明顯。
在此背景下,隨著5G基站等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新基建相關人才等軟件配套也需同步跟上。日前,廣州已經計劃3年投入1億,用于扶持新基建項目和人才,這為我國新基建補齊人才短板帶來了福音。而接下來,我國還需更多類似的措施完善發(fā)展。
總而言之,未來我國還需一方面加快人才引進培養(yǎng),另一方面將培育重點放在復合型人才之上。只有從這兩方面出發(fā),新基建的人才問題才能有一個妥善的解決。屆時,我國新基建發(fā)展的步伐才能真正邁開來,我國經濟的轉型才能徹底迎來大升級。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