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紋是用電聲學儀器顯示的攜帶言語信息的聲波頻譜,是由波長、頻率以及強度等百余種特征維度組成的生物特征,具有穩(wěn)定性、可測量性、性等特點,因此,保證聲紋采集、存儲、調用全過程的安全至關重要。
在實際分析中,聲紋可通過波形圖和語譜圖進行展現,不同人的聲音在語譜圖中共振峰的分布情況不同。無論講話者是故意模仿他人聲音和語氣,還是耳語輕聲講話,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其聲紋卻始終相同。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8月,公安部頒布《安防聲紋確認應用算法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
聲紋識別正是通過比對兩段語音的說話人在相同音素上的發(fā)聲來判斷是否為同一個人。近年來,聲紋識別受益于技術、政策驅動和用戶認識觀念和使用習慣的變化,不斷取得突破,中科院聲學所、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已研制成功各具特色的聲紋識別系統(tǒng),大批AI創(chuàng)企也在聲紋識別領域進行布局。
在C端,語音識別技術幫助聲紋識別技術快速完成用戶教育,如聲紋識別應用在智能手機助理、智能音箱、智能客服等生活服務場景,并提供相應服務;在G端,由于聲音資料是法定的刑事證據之一,其作為證據其真實性與有效性必須通過聲紋識別技術來證實,聲紋識別被廣泛應用于民事糾紛、刑事案件等訴訟環(huán)節(jié),切合實戰(zhàn)需求的聲紋應用系統(tǒng)還能在電信詐騙、恐嚇勒索等虛擬空間的案件里發(fā)揮重大作用。
不難發(fā)現,聲紋識別技術能夠為公安行業(yè)帶來以往戰(zhàn)法的突破,為案件偵破過程提供新的線索和證據。目前,許多國家都己把聲紋鑒定作為辨認不法分子的重要手段,其原因在于聲紋鑒定涉及生理學、語音學、電子學、計算機技術等學科,包括聽辨、圖譜分析、定量分析和綜合判斷4個部分,能為確定案件性質、提供破案線索、印證其他證據、話者同一認定起到重要或決定性作用。
聲紋識別技術的應用是傳統(tǒng)偵查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在我國,公安部聲紋庫的建設工作是我國公安機關“三項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各地公安機關均在努力提升聲紋信息的實戰(zhàn)應用效能。如:
孝感市公安機關利用聲紋數據庫資源,建立案件聲紋數據比對模型,及時發(fā)現嫌疑對象,實施抓捕;
茂名市公安局開展為期兩個月的人口普查,采集村居適齡人員聲紋信息,主動發(fā)現涉詐線索;
山東公安采集和共享已發(fā)案件詐騙分子聲紋資源,搭建四類詐騙語義模板,實現對高危涉詐人員的來電預警。
結語:隨著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發(fā)展,聲紋識別已走出實驗室,邁向產業(yè)化,能夠支撐大體量聲紋庫的建立,為處理重大突發(fā)事件、偵破重大、疑難案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未來,聲紋識別和聲紋大數據技術將持續(xù)助力構建和強化安全的社會公眾環(huán)境。
(原標題:聲紋識別應用前景廣泛 已成公安領域“聽風者” )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